以下是槟榔果实图片:
槟榔(学名:Areca catechu L.),是单子叶植物纲、初生目、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花果期3-4月。
说起槟榔虫,先得从槟榔树说起。槟榔树,棕榈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海南,云南,台湾等地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能长到15米高。槟榔树树干,最粗如碗口,留有生长时叶子掉落后留下的一环一环的白色痕迹,与水相映,十分美丽,非常壮观,也是热带雨林的明显特征。
槟榔树多须根,区别于北方的实根和芭蕉一条根。其根类似北方养的君子兰的根
做法一
材料: 排骨 芋头 配料: 阳江豆豉 蒜蓉 花生油 盐 生粉 生抽
做法: 将排骨斩断洗净, 加盐,抓匀,加少少生抽,再抓,加生粉,拌匀,最后加花生油。 放冰箱4个小时,时间自己定,长时间腌得更好,放冰箱更嫩。 也可以常温放将芋头去皮洗净,再将淹好的排骨放盘周边码好,撒上拌好的豆豉蒜蓉,再在中间码好芋头,铺上一层坛坛香剁辣椒,上锅蒸就好。口味跟酒楼喝早茶的一样。
注: 油可以不用花生油,但用花生油就更醇香,也可以在拌排骨的时候加一点点鸡精,依自己口味而定。
做法二
材料: 排骨300克.芋头400克.蒜2瓣 调味料:
酒1大匙.酱油1/2大匙 2.酱油1/2大匙.盐1/2茶匙.胡椒粉少许
作法:
1.小排骨洗净,拌入调味料1腌10分钟,再有热油炸至上色捞出。
2.芋头去皮,切小块,放入热油中炸过日子捞出.
3.用2大匙油炒香蒜瓣,再放入小排骨,加入调味料2和2杯清水烧开,改小火煮20分钟.
4.芋头下锅同煮约20分钟,待其酥软并汤汁收至稍干时,即可盛出.
轻松一点:
1.煲指的是小型的沙锅,具有保温作用,天气热的时候可以直接用深皿盛装.
2.小排骨要用五花肉上方的子排,质地较嫩,也可以氽烫过直接烧,但色泽较淡
用料:
槟榔芋头 300克
排骨 500克
姜片 10片
料酒 3勺
生抽 3勺
醋 1勺
蚝油 1勺
鸡精 1勺
冰糖 20克
黄豆酱 1勺
葱花 少量(没有也没关系)
槟榔芋头排骨煲的做法步骤:
步骤 1 槟郎芋头切长块,下油锅炸至定型,捞起放入砂锅内备用。
步骤 2 排骨洗净,放入沸水中,加入5片姜、2勺料酒煮约3分钟,捞起洗净。
步骤 3 锅内放少许油,放入姜片爆香,把排骨倒入油锅内翻炒片刻,加入开水、生抽、蚝油、醋、料酒、鸡精、冰糖、黄豆酱等再次煮开。调味根据个人喜好调整,也可以加入胡椒粉、孜然粉等,有蚝油一般不需要加盐了,没有蚝油可以酌情加一小勺盐,喜欢颜色深一点的也可以加一点老抽。
步骤 4 把排骨连通汤汁倒入放有芋头的砂锅内,盖上盖子,中火炖煮30分钟左右。待收汁差不多时即可关火。
步骤 5 煮好后可撒一点葱花,美味槟榔芋头排骨煲完成,简单好操作又非常下饭的一道菜。
1.准备各种调料;
2.把姜、蒜剁成末放入碗里,把香葱摘洗净切成葱花;
3.趁着煮面的水没开的时间调汁:调入2勺酱油、1/2勺鸡精、1/2勺味精、1勺葱花、1勺花椒粉、2勺辣椒油、1勺猪油、1勺熟菜籽油、1勺香油、1勺花生米和芽菜;
4.水烧开后放入面,然后快速用筷子搅散,放入空心菜,煮到断生,用手掐开一截面,没有白点即可,就可以装碗了;
5.在调料碗中加入2勺面汤,家里如果有骨头汤是最好了;
6.把空心菜先挑入碗中,再挑入面条即可,放些面汤,把调好的汁倒入即可。
1、外形不同:槟榔通常为10米,最高30米。而橄榄相对较高大,最高可长至35米。
2、果实不同:槟榔为长圆形,橙黄色。而橄榄为卵圆形后至纺锤形,黄绿色。
3、科属不同:槟榔属常绿乔木 橄榄属乔木
它们的图片区别如下:
荷叶和荷花简笔画如下:
可以填充颜色,例如荷叶使用绿色,荷花使用红色。
具体步骤如下图:
蜚蠊 fěi lián 虫名,别名负盘,蜚蠊俗称蟑螂,属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18科60属24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形态:蜚蠊成虫椭圆形,背腹扁平,体长者可达100mm,小者仅2mm,一般为10~30mm,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因种而异,体表具油亮光泽。 头部:小且向下弯曲,活动自如,y字形头盖缝明显,大部分为前胸覆盖。复眼大,围绕触角基部;有单眼2个。触角细长呈鞭状,可达100余节。口器为咀嚼式。 胸部:前胸发达,背板椭圆形或略呈圆形,有的种类表面具有斑纹;中、后胸较小,不能明显区分。前翅革质,左翅在上,右翅在下,相互覆盖;后翅膜质。少数种类无翅。翅的有无和大小形状是蜚蠊分类依据之一。足粗大多毛,基节扁平而阔大,几乎覆盖腹板全部,适于疾走。 腹部:扁阔,分为10节。第6、7节背面有臭腺开口;第10节背板上着生1对分节的尾须。尾须的节数、长短及形状亦为分类的依据。雄虫的最末腹板着生1对腹刺,雌虫无腹刺,据此可分别雌雄。雌虫的最末腹板为分叶状构造,具有夹持卵鞘的作用。 生活史:蜚蠊为渐变态昆虫,生活史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 卵及卵荚:雌虫产卵前先排泄一种物质形成卵鞘(卵荚)。其鞘坚硬、暗褐色,多为长1cm,形似钱袋状。卵成对排列储列其内。雌虫排出卵荚后常夹于腹部末端,少数种类直至孵化,大多数种类而后分泌粘性物质使卵鞘粘附于物体上。每个卵鞘含卵16~48粒。卵鞘形态及其内含卵数为蜚蠊分类的重要依据。卵鞘内的卵通常1~2个月后孵化。 若虫:蜚蠊有一个预若虫期,即在刚孵出时,触角、口器及足均结集在腹面不动,需经一次蜕皮,才成为普通活动态的若虫。若虫较小,色淡无翅,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若虫经5~7个龄期发育才羽化为成虫。每个龄期约为1个月。 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约交配后10天开始产卵。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鞘数个或数十个不等。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因虫种、温度、营养等不同而异,一般需数月或一年以上。雌虫寿命约半年,雄虫寿命较短。 生态:1.食性 蜚蠊为杂食性昆虫,人和动物的各种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以及垃圾均可为食,尤嗜食糖类和肉食类,并需经常饮水。蜚蠊的耐饥力较强,德国小蠊在有水无食时可存活10~14天,在无水有食时存活9~11天,在无水无食的条件下仍可存活1周。在过度饥饿下,有时可见蜚蠊残食其同类及卵鞘。 2.栖息与活动 大多数种类蜚蠊栖居野外,仅少数种类栖息室内。后者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这些种类尤其喜栖息于室内温暖、且与食物、水分靠近的场所,如厨房的碗橱、食堂的食品柜、灶墙等处的隙缝中和下水道沟槽内。蜚蠊昼伏夜行,白天隐匿在黑暗而隐蔽处;夜间四出活动,夜晚9时至夜间2时为其活动高峰。蜚蠊主要用足行走,每分钟可达21m。有翅种类的飞翔力甚差,飞行距离一般仅限于室内。蜚蠊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30℃。低于15℃时,绝大多数不动或微动;高于37℃时呈兴奋状,超过50℃时死亡。蜚蠊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气味特殊的棕黄色油状物质,是其驱避敌害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该分泌物留于所经过之处,通常称之“蟑螂臭”。 3.季节消长与越冬 蜚蠊的季节消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可表现不同的季节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蜚蠊通常始见于4月,7~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当温度低于12℃时,便以成虫、若虫或卵在黑暗、无风的隐蔽场所越冬。 我国室内蜚蠊主要种类: 1.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体长1.2~1.4cm,呈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两条黑色纵纹。卵鞘小而扁薄,内含卵20~40粒。是我国的广布优势种,多见于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内。 2.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体长约3.5~4.0cm,呈暗褐色。触角甚长。前胸背板边缘有淡黄色带纹,中间有褐色蝶形斑。卵鞘内含卵16粒。亦为我国广布优势种。多见于厨房、贮物间和卫生间等处。 此外,还有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黑胸大蠊(p.fuliginosa)和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与疾病的关系 蜚蠊能通过体表或体内(以肠道为主)携带多种病原体而机械性地传播疾病。近年来,国内报告从蜚蠊体内分离到疾病杆菌5株,沙门氏副伤寒甲、乙菌5株,绿脓杆菌43株,变形杆菌8株,青霉、黄曲霉等多种霉菌,腺病毒60株,肠道病毒血清型1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8株和肝炎表面抗原,还检出蠕虫(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绦虫等)卵和阿米巴、贾第虫包囊。 蜚蠊还可作为长膜壳绦虫、美丽筒线虫、东方筒线虫、念株棘头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此外,国外报告蜚蠊可成为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 防治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妥善保藏食品,及时清除垃圾是防制蜚蠊的根本措施。同时根据蜚蠊的季节活动规律,集中力量,反复突击,以彻底消灭之。 1.卵鞘 人工清除柜、箱、橱等缝隙内的卵鞘,予以焚烧或烫杀。 2.成虫 除用诱捕器或诱捕盒捕杀外,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杀灭。近年来,以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制成“蟑螂笔”在蜚蠊出入处涂划,或制成药片、药纸、药板等放置于其活动场所,或制成涂料喷于室内墙面,效果均较好,适合于家庭使用。 除家庭外,对旅馆、饭店和车、船等交通工具也需采取措施。据认为,在这些场所,采用喷洒(如用二氯苯醚菊酯)加毒饵(如用敌百虫)的防治系统可收到较显著的效果。但需注意安全和及时清除死亡虫体。此外,据报告蜚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易产生抗性,值得重视。 蜚蠊亦可入药,常见种类是冀地鳖(polyphagaplancyi),背隆腹平,胸部有绒毛;雄有翅,雌无翅。中华地鳖(
p.sinensis
)。释名为: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香娘子。气味:咸、寒、有毒。主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 附方 蜚蠊今通称蟑螂,苏州民间用以治小儿因缺乳而引起的形瘦神疲、腹胀泄泻等症。作为一种广泛种植的热带经济作物,槟榔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槟榔种植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病虫害问题,其中槟榔象甲虫就是槟榔种植户最头疼的一大害虫。槟榔象甲虫不仅会危害槟榔树的生长,还会降低槟榔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给槟榔种植业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整理了一些有效的槟榔象甲虫防治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槟榔种植户提供帮助。
槟榔象甲虫学名为Oryctes rhinoceros,隶属于象甲虫科,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害虫。成虫体长约4-6厘米,呈黑褐色,头部有一个向前伸出的角状突起,故又名"犀牛甲虫"。成虫喜食槟榔树的叶片和花序,幼虫则危害槟榔树的根系和树干内部。
槟榔象甲虫一年可繁衍2-3代,成虫在槟榔树上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潜入土中或树干内部危害槟榔树,经过数月的生长发育后,最终羽化成为新一代的成虫。
1. 定期检查槟榔园,及时发现并消灭象甲虫,阻断其生活周期。
2. 保持槟榔园环境整洁,清除枯枝落叶等腐烂物,减少象甲虫的栖息环境。
3. 合理使用农药,遵守说明操作,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的沟通,了解最新的防治技术和经验。
5. 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
总之,通过综合运用机械、生物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结合槟榔象甲虫的生物学特性,广大槟榔种植户一定能够有效遏制这一害虫的危害,保护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的槟榔种植有所帮助。
说起槟榔虫,先得从槟榔树说起。槟榔树,棕榈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海南,云南,台湾等地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能长到15米高。槟榔树树干,最粗如碗口,留有生长时叶子掉落后留下的一环一环的白色痕迹,与水相映,十分美丽,非常壮观,也是热带雨林的明显特征。
槟榔树多须根,区别于北方的实根和芭蕉一条根。其根类似北方养的君子兰的根
Copyright © 2024 稻香菜谱 滇ICP备2024020316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