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大米,虾皮,肉丝,白菜、水发香菇、胡萝卜,丝瓜、调料花生油,盐,味精,鸡粉,糯米粉、淀粉。
做法
1、磨米浆:将大米用清水(以没过原料为好)浸泡2小时,洗净捞起,加清水80克磨成浆。
2、制糊:大铁锅内加入清水1000克,用大火烧至七成热时,在距水面10厘米高的锅内边上用刷上一层花生油。油必须用刷子刷在锅边,否则油受热会滑入锅中。然后舀米浆50克按顺时针方向沿刷上油的锅边浇一圈使米浆挂在锅边,将锅盖儿盖严,小火焖2分钟后揭开锅盖,见锅边米浆烙至起卷时。用锅铲将米浆铲入锅内,此时再往锅内加入清水50克,依此法分次将米浆绕浇完毕。
3、白菜、水发香菇、胡萝卜洗净,切细丝;丝瓜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肉丝沾点淀粉,在锅内放入白菜丝、香菇丝、肉丝、胡萝卜丝、丝瓜块小火煮2分钟,下虾皮、盐、味精、鸡粉调味后放入糯米粉勾芡,出锅装碗即成。口感爽滑,味道清鲜。
4、锅边糊的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锅边糊,也叫担仔骨,是福建地区常见的小吃。要想做好锅边糊,最重要的是调配好米浆的比例和煮浆的时间,让米浆充分吸收骨头的香味。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锅边糊米浆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1. 将骨头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大火烧开,撇去浮沫,转小火煮约一小时,让骨头香味充分融入水中。
2. 将米浆倒入锅中,边倒边用筷子搅拌,防止糊底。煮浆过程中要不断搅拌锅边糊,让其受热均匀。
3. 当锅边糊呈现出透明状,并有轻微的香味时,加入适量的调料,继续搅拌煮一会儿。
4. 煮至锅边糊熟透,粘稠度适中,即可出锅。在出锅前可撒上一些葱花作为装饰。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制作出一份美味的锅边糊米浆。在福建地区,锅边糊米浆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小吃,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让更多的人能够尝试制作这款美味的小吃。
基本方法
制作:
1、磨米浆将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时,洗净捞起,加清水磨成浓浆。
2、制虾汤:将虾糠装进小纱布袋内、北口,放锅内,加水用中火熬成虾汤。
3、制辅料:泡发畅干,洗净;丁香鱼干除去杂质;泡发香菇,洗净,切条;葱、蒜洗净切段,起油锅编熟。
4、制糊:大锅内加清水1000克,用大火烧至七成热时,在锅的内边抹匀一圈花生油后,舀米浆一碗(约800克)由左向右沿锅边浇一圈,将锅盖严,闷片刻后揭盖,见锅边的米浆烙熟起卷时,用锅铲将米浆铲火锅内。此时锅内再加水500克,依此法分数次将米浆绕浇完毕。锅内放入虾糠、虾油、和其他辅料一起煮熟,调准口味,装碗即成。
成品色白,质鲜嫩,有浓郁的渔家风味。
福州的锅边配方主要是用米磨成浆,往烧热的铁锅两边浇米浆。锅边除了米浆外,青菜,咸鱼干,鱿鱼,虾子,海蛎,罗汉肉等都是主要配料。
锅边糊米浆首先把米粉加入适量水调匀。不能太稠,锅底可以放点清水或者煮一个菜。根据自己口味来做。
然后把米浆均匀倒在四周。注意不要流下去,一边倒一边用锅产挞匀。然后盖好盖子烧开锅底水就可以了。
用早米加水磨成浆,米浆中加入适量的盐。磨的米不能用粘性大的米,不然做出的锅边会粘牙不好吃
锅边糊,在铁锅里盛上蚬子、香菇、虾皮、葱、黄花菜等配料熬成的清汤,待铁锅上方四周烤热,将预先备好的浓米浆均匀浇铁锅内缘四周,烘干后铲入汤中,稍煮片刻即成。 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
3.制作: (1)磨米浆将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时,洗净捞起,加清水磨成浓浆。 (2)制虾汤:将虾糠装进小纱布袋内、别口,放锅内,加水用中火熬成虾汤。 (3)制辅料:泡发畅干,洗净;丁香鱼干除去杂质;泡发香菇,洗净,切条;葱、蒜洗净切段,起油锅煸熟。 (4)制糊:大锅内加清水1000克,用大火烧至七成热时,在锅的内边抹匀一圈花生油后,舀米浆一碗(约800克)由左向右沿锅边浇一圈,将锅盖严,闷片刻后揭盖。 见锅边的米浆烙熟起卷时,用锅铲将米浆铲火锅内。此时锅内再加水500克,依此法分数次将米浆绕浇完毕。锅内放入虾糠、虾油、和其他辅料一起煮熟,调准口味,装碗即成。
步骤/方式一
将大米和黄豆泡发,大米泡发5-6小时,黄豆泡发4-5小时,泡发后混合并磨成米浆。
步骤/方式二
磨成米浆加入油炸粉,再加入适量清水调成糊状待用。
步骤/方式三
将包菜切碎,紫菜剪碎,红萝卜和大蒜叶切碎后,加一些调味料(盐,味精)混合搅拌拌匀。出水后捏干即可,口味按自家的调整。
步骤/方式四
海蛎洗净用调味料腌好
步骤/方式五
瘦肉切薄片并用调味料腌好
步骤/方式六
蛏洗好拨好并用调味料腌好
步骤/方式七
炸海蛎是技术活,也有诀窍,比如油勺子,用完后不能洗,摖干后包起来第二年再用,不至于粘锅
步骤/方式八
倒油待油温8成高,用小勺子在瓢上均匀地涂上一层米浆,再用手抓一撮菜,肉和海蛎蛏依次最后放,多少不拘,根据自己喜好。这么多的馅,荤素齐全,包在油饼中,像不像中国式的汉堡。
步骤/方式九
一勺米浆封顶,要封密,否则容易破。
步骤/方式十
下油锅,开始的时候不要动,等凝固了再翻,这时火候不要太猛。
步骤/方式十一
两面焦黄,浮出油面,就可以出锅了
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锅边糊又称鼎边糊,说起鼎边糊的由来、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
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
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
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
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
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1961年,朱德元帅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
膜粘米粉用到米,用冷水泡两分钟,洗剂捞出加冷水80克拧成胶制糊在铁锅内添加冷水100克用大火烧至7成热,在距水面10公分高的锅内旁刷一层食用油,油必须用软毛刷在锅边,最后要粘米粉50克,按顺时针沿刷打油的锅绕一边要一圈是粘米粉挂在锅边,将盖子盖严文火焖两分钟后揭开盖子一词法,
Copyright © 2024 稻香菜谱 滇ICP备2024020316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