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龙眼肉,西洋参
1、将龙眼肉洗干净,放到瓷碗中。
2、西洋参要磨成粉末比较好吸收,铺在龙眼肉上。
3、制成膏,放上蒸笼,火候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全程48小时不能离开,每四个小时加水,每天10小时蒸制共4天。
4、每10小时将膏拿出来搅拌均匀,散去水雾待其冷却,第二天再继续蒸制,通过热胀冷缩才能更好发挥药性,去掉火气。
5、经过4天蒸制后,就可以出成品了
1 最正宗的茯苓膏做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需要掌握一些窍门才能制作出口感细腻、味道香甜的茯苓膏。2 首先,要选用质量好的茯苓和冰糖,并将茯苓浸泡一段时间,让其软化。然后,将茯苓和水一起煮沸,再加入冰糖,慢火熬制至浓稠状,期间要不断搅拌,以免糊底或糖粘锅。3 此外,还要注意火候的掌握,不宜过早关火,也不宜过度熬制,以免影响口感和质量。4 最后,制作好的茯苓膏可以放置冰箱冷藏,口感更佳。
一、主料:西洋参50克、桂圆肉500克。
二、辅料:大米50克。
三、做法:
1、桂圆干不要买那种有蜜饯的,那种不行,桂圆干和西洋参可以药店买更真实。
2、把西洋参粉倒入到桂圆干碗里。
3、按照桂圆肉、西洋参比例10:1放就好。
4、米放在下面一格一起蒸。
5、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一直蒸。
6、蒸了12小时后,把水、米全部换掉,然后再重新蒸。
7最后蒸到48小时,就这是成了玉灵膏了。
8、然后用陶瓷勺子舀到陶瓷罐或玻璃瓶里密封并放入冰箱冷藏即可
玉灵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护肤品,主要用于改善肌肤质地和提供保湿效果。它的配方独特,使用了多种天然成分,如植物提取物、维生素和保湿剂。制作玉灵膏的配方是复杂的,但掌握一些窍门,可以帮助你制作出更好的玉灵膏产品。
制作玉灵膏需要准备一些主要的原料:植物油、甘油、蜂蜡、水等。植物油可以选择橄榄油、杏仁油或者葡萄籽油等,这些油具有保湿、滋润和抗氧化的特性。甘油是一种天然的保湿剂,可以使肌肤柔软光滑。蜂蜡有助于增加玉灵膏的稠度和保湿效果。水可以用来稀释配方并提供水分。
制作玉灵膏时,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混合原料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以下配方来制作:50%植物油、10%甘油、10%蜂蜡和30%水(这只是一种示例配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肌肤需求进行调整)。将这些原料逐步混合在一起,可以使用笼状蕊搅拌器或搅拌棒来搅拌,直至均匀混合。
如果你想进一步增强玉灵膏的功效,可以考虑添加一些额外的护肤成分。例如,可以加入少量的维生素E油,以提供抗氧化作用。另外,一些植物提取物如绿茶、洋甘菊或者芦荟,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玉灵膏中。这些额外的成分可以减少肌肤炎症、舒缓肌肤、抗衰老等。
一旦你将所有的原料混合均匀,需要充分搅拌确保所有成分充分结合在一起。你可以使用搅拌器或者手动搅拌工具来完成这个过程。搅拌后,将玉灵膏倒入干净的容器中,紧闭盖子,并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记得定期检查保存的玉灵膏,确保其没有变质或出现异味。
制作玉灵膏可能需要一些实践和经验,但掌握一些配方技巧和窍门,可以帮助你制作出高质量的产品。记住,选择好的原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添加额外的护肤成分,充分搅拌和储存是制作玉灵膏的关键步骤。希望这些技巧能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制作成功!感谢阅读本文,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制作玉灵膏的配方技巧与窍门。
用料
鸡蛋 4个
奶油 220克
炼乳 100克
细砂糖 30克
做法步骤
步骤 1
先准备好所有材料
步骤 2
把蛋清和蛋黄分开
步骤 3
蛋清分两次加入白砂糖打发好!奶油直接打发好即可!蛋黄搅拌均匀备用!
步骤 4
蛋黄分两次倒入奶油中,记得每次都要将它们搅拌均匀!
步骤 5
分两次加入炼乳,每次也要搅拌均匀!
步骤 6
把蛋白分两次倒在奶油碗里搅拌均匀!
步骤 7
倒入一半在冰乐盘里,然后就用铲子搅拌,放入冰箱
一、主料:西洋参50克、桂圆肉500克。
二、辅料:大米50克。
三、做法:
1、桂圆干不要买那种有蜜饯的,那种不行,桂圆干和西洋参可以药店买更真实。
2、把西洋参粉倒入到桂圆干碗里。
3、按照桂圆肉、西洋参比例10:1放就好。
4、米放在下面一格一起蒸。
5、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一直蒸。
6、蒸了12小时后,把水、米全部换掉,然后再重新蒸。
7最后蒸到48小时,就这是成了玉灵膏了。
8、然后用陶瓷勺子舀到陶瓷罐或玻璃瓶里密封并放入冰箱冷藏即可。
材料:龙眼肉(干桂圆肉) 500g,西洋参粉 50g,白糖 50g
做法:
1、桂圆肉洗干净,晾干,不要有水
2、将龙眼肉切碎
3、将西洋参粉,白糖一起倒在龙眼肉上,搅拌均匀
4、分装到瓷罐子
5、把罐子放进电饭锅,盖上棉布,防止进入水汽。龙眼肉遇水不易保存。再放一碗大米加水,开始蒸。
6、四个小时的样子,颜色变深,味道还是甜的。每隔四个小时要加一次水,换米,换棉布,继续蒸。
7、十二小时,颜色变黑,味道变苦了一点。第一天就蒸到这里啦。
8、第二天,累积二十四个小时,变化不大,感觉越来越黑。
9、第三天,累积三十六个小时。
10、第四天,累积48个小时,蒸好,趁热装瓶子里(瓶子提前加热消毒),盖好盖子,倒扣过来,可以变真空。放在冰箱冷藏保存,半年左右没问题。开封的就尽快吃完。
11、第一周每天一勺,鹌鹑蛋大小,1:7的比例,冲开水喝。第二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到每天早晚各一勺。脾胃好的空腹喝吸收好。胃不太好的,就饭后喝。刚开始喝完,补气血的功效比较明显,容易犯困,上班族建议睡前两小时喝。以后根据情况慢慢调整。
加味玉灵膏是一种传统的中药食品,具有滋补养颜、益气养血的功效。以下是加味玉灵膏的正宗做法:
所需材料:
- 桂圆肉 100克
- 龙眼肉 100克
- 红枣 50克
- 枸杞子 20克
- 冰糖 适量
- 西洋参 100克
- 蜂蜜 适量
- 清水 适量
步骤:
1. 将桂圆肉、龙眼肉、红枣、枸杞子分别洗净备用。
2. 将西洋参用温水泡软后切成小片备用。
3. 取一个炖盅,放入适量的清水,将泡软的西洋参片放入炖盅中。
4. 将桂圆肉、龙眼肉、红枣、枸杞子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水量不要太多,以刚刚没过材料为宜。
5. 将炖盅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2个小时左右,直到材料全部煮烂为止。
6. 将蒸好的材料倒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冰糖和蜂蜜,搅拌成细腻的糊状。
7. 将搅拌好的糊状物倒入炖盅中,再次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1个小时左右。
8. 取出炖盅,待稍微冷却后,将玉灵膏倒入干净的瓶子中密封保存即可。
注意事项:
1. 制作过程中要保持卫生,避免细菌污染。
2. 材料的用量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进行调整。
3. 玉灵膏不宜过量食用,一般每天食用1-2次即可。
工具/原料
桂圆500克、西洋参50克(10:1的比例)
方法/步骤
1/6分步阅读
西洋参片50克,放在调理机的干磨杯内,在调理机上打成粉末。
2/6
新鲜桂圆500克,去壳剥皮,且去除里面的核,放在碗里。
说明:桂圆与西洋参的比例为10:1,
3/6
将桂圆肉和西洋参粉搅拌在一起,搅拌均匀。
4/6
锅里放大半锅水,然后放一只隔垫,将装了桂圆和西洋参的碗放进去,盖上锅盖。注意:碗上不能放盖子哦!
5/6
用大火将水烧开,然后调至微火,一直炖煮4个小时。
说明:在古书上要煮大约40小时左右,现在为了方便,减至4个小时。桂圆肉最初时是白色的,随着炖煮的时间推移,会逐渐变成黑红色。桂圆肉是热性的,吃了容易上火,炖煮的时间越久,热性就会慢慢消除。
6/6
4小时到了,玉龙膏便制成了,有点发黑、有点发红,将之放在冰箱里冷藏保存,或者用个玻璃瓶装起来也行。怎么吃呢?每天舀上一勺子,放在开水里当茶喝,几天之后便能见效啦!
注意事项
玉灵膏特别适合女性,可经常吃!在炖煮时要注意水分,随时加水,不要干蒸!
广东叉烧肉正宗的做法窍门
广东叉烧肉是中国广东省的一道传统名菜,其独特的香气和咸甜口感让人垂涎欲滴。想要制作一道正宗的广东叉烧肉,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掌握一些窍门和技巧才能做到。
选材与准备
制作正宗的广东叉烧肉,首先需要选择优质的主料,即猪肉。推荐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五花肉,这样可以使烧烤后的叉烧肉更加美味多汁。接下来,需要对猪肉进行处理。可以先将猪肉洗净,然后用厨房纸将其包裹起来,放入冰箱冷藏至少2个小时,这样可以使猪肉更加入味。
制作叉烧酱汁
叉烧酱汁是广东叉烧肉的关键之一,它赋予了叉烧肉独特的香味和色泽。制作叉烧酱汁的原料包括食用油、老抽、生抽、盐、砂糖、豆瓣酱、蜂蜜等。具体的配方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将所有的调料混合在一起,均匀搅拌至溶解即可。
腌制猪肉
将处理好的猪肉取出,用刀在表面划几刀,这样可以更好地入味。然后将叉烧酱汁均匀地涂抹在猪肉上,使其吸收酱汁的味道。将腌制好的猪肉放入一个密封袋中,放置在冰箱中腌制至少3个小时,或者过夜,这样可以让猪肉更加入味。
烤制叉烧肉
预热烤箱至200摄氏度。将腌制好的猪肉取出,放在烤盘上,用锡纸包裹住。这样可以保持猪肉的水分,使其更加嫩滑。将猪肉放入烤箱,烤制大约30分钟,然后取出翻面,继续烤制30分钟。最后,将猪肉的温度调高至220摄氏度,再烤制约10分钟,直到肉表面呈现金黄色和微微炭化的效果。
华丽的叉烧肉上桌
经过烤制的广东叉烧肉已经香气四溢,色香味俱佳,现在只差一个华丽的装饰。可以用刀将猪肉切成块状,然后摆放在盘子上。为了增加叉烧肉的美感,可以在上面撒上一些葱花或者芝麻。这样一道美味的广东叉烧肉就完成了。
希望上面的窍门和技巧能够帮助大家制作出正宗的广东叉烧肉。不过,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对火候的掌握有一定的经验。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尝试,通过不断的实践,做出更好吃的叉烧肉。
叉烧肉是广东美食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烹饪技艺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道菜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爱上叉烧肉的独特魅力,并且能够亲手制作一道正宗的广东叉烧肉,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祝大家制作成功,美味尽享!
Copyright © 2024 稻香菜谱 滇ICP备2024020316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