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蒜,对促进人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首先,大蒜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不可多得的保健良药。常吃可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清除肉食积滞。
新鲜大蒜中含有一种叫大蒜辣素的物质,是一种疗效好、毒性小、抗菌谱很广的植物杀菌素。实验表明:大蒜汁能在三分钟内杀死培养基内的全部细菌。常吃大蒜可以杀灭口腔中的多种有害细菌。对预防感冒、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以及流脑等呼吸道疾病有明显作用。
其次,大蒜与维生素B1能合成一种叫做蒜胺的物质,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变为大脑能量,使大脑细胞更加活跃。因此,在有充分葡萄糖供应的前提下,平时常吃一些大蒜,能使人智力增强,嗓音宏亮。
第三,常吃大蒜不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及降低血糖、血压的作用。有人曾对此做过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食用大蒜降低人血清总胆固醇显效率为40.1%;总有效率为61.05%,降低血清三酰甘油的显效率为50.6%;总有效率为75.3%。可见大蒜降低胆固醇和降脂的功效是十分显著的。
最后,大蒜还有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处,那就是它的抗癌作用。大蒜中的脂溶性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从而加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监视作用。可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癌变。实验表明,大蒜可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生长,使胃内亚硝酸盐含量下降,对胃癌有明显抑制作用。
虽然常吃大蒜有以上诸多好处,但也不可食用过多。每餐3~5枚即可,以免对胃产生刺激。特别是胃溃汤患者,更宜少食或不食。
大蒜性温、味辛,功能散寒化湿、杀虫解毒,主治感冒鼻塞、肺虚久咳、百日咳、泄泻、痢疾等症。
大蒜含有挥发性的大蒜辣素,据现代药理分析,确认蒜素有极强的杀菌效力,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黄白癣菌,其他霉菌和阴道滴虫、蛲虫等都有强大抑制或杀灭作用,故有“天然的广谱抗菌素”之称。
夏秋两季,每天吃几瓣生大蒜,能预防痢疾的肠炎;冬季和春季常吃点醋泡过的大蒜,能预防脑膜炎。如将蒜瓣嘴里嚼食三五分钟,口腔内的细菌即全部被歼。
大蒜还能降血脂,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也有防治作用。另外,大蒜还能防癌,因大蒜有脂溶性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可激活人体巨噬细胞的功能,加强免疫力,从而加强机体的抵抗力。
但大蒜味辛烈,刺激性较大,故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或胃酸过多的病人,就不能随便多吃。另外,凡阴虚火旺者最好不吃,以防动火、耗血,使病情加重。
大蒜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品,做饭、炒菜少不了它。近年来,人们又发现了大蒜的许多药理作用,发现大蒜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美国科学家已把大蒜列为基本健康食品。
杀菌、消炎作用:很多人都知道,吃蒜可以预防和治疗胃肠炎。大蒜对沙门菌等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有治理疗作用;还能杀死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肝炎病毒、新型隐球菌(可致严重的脑膜炎)、肺炎双球菌、念球菌、结核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立克次体等多种致病微生物。
据研究,蒜头中所含蒜氨酸和蒜酶,在胃中可生成大蒜素,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防癌作用:大蒜能阻断致癌物亚硝胺的化学合成,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对癌细胞有杀伤作用。大蒜内含丰富的硒,能加速体内过氧化物的分解,减少恶性肿瘤所需的氧气供给,从而抑制癌细胞。科学家认为,大蒜对白血病、口腔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均有预防作用。
降血脂作用:某人的血脂高于正常值,每天吃1-2头大蒜,3个月后血脂竟降至正常。实验研究对大蒜的降血脂作用予以肯定。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大蒜能降低血脂,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而可改善心脑血管动脉硬化,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使心脏病和脑中风(脑血栓和脑出血)的发作危险大为减少。科学家已经成功地从大蒜中提取能预防高血压、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有动物实验表明,大蒜中的脂溶性挥发油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有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
抗衰老作用:大蒜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预防血管老化、免疫力 衰退等作用。大蒜提取物的体外抗痒化作用优于人参,其有效成分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过氧化氢作用,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其它:大蒜挥发油可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并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大蒜还可促进胃液分泌,促进对维生素B族的吸收,增进食欲;大蒜含有一种能刺激垂体分泌的物质,有助于控制内分泌腺,调节人体对脂肪和糖类的消化吸收,促进机体的代谢活动,可抗肥胖。国外有研究发现,大蒜能预防放射性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并能减轻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
大蒜的益处不少,但吃过蒜后,口腔留有异味还会刺激胃,引起烧心、反酸现象。漱口、刷牙、喝茶(或咬茶叶)、醋、酒都可去除口腔异味。大蒜与其他食物同吃,可减轻胃内不适。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已研制出大蒜胶囊、大蒜口服液、大蒜注射液等大蒜提取特制成的药物,人类对大蒜的认识将更加全面。
Copyright © 2024 稻香菜谱 滇ICP备2024020316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