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饼是从麦饼演变而来的。记得很早以前,春末夏初每逢麦子收割后,如遇上正月半、清明等,做的都是麦饼。因做麦饼比较花时间,小时候记者就曾多次见外婆用一个麦饼筒将粉团滚成麦饼,再将它放在锅里烘熟,费时费力,而锡饼简单多了,拌粉后直接放在鏊上摊就成了。
工艺:煎
口味:其它口味
热量:较高热量
配料:
烹饪步骤:
1.把姜、葱、辣椒切成末。
2.羊油切成末,放入碗中
3.放姜、葱、辣椒
4.把菜心剁碎放进干净的布里挤去水份。
5.白菜与羊油放一起,再放盐、胡椒、味精、胡椒粉拌好。
6.将面粉一边放水边用筷子搅拌成抱团状。
7.然后揉成面团。
8.把面剁成小剂
9.擀成薄面皮上面放上馅
10.再擀一张同样大小的面皮盖在刚才的馅上,边上按紧了
11.放入锅中烙成两面金黄色就可以了。
材料
无盐黄油250克,低粉420克,鸡蛋2个,细砂糖70克,糖粉100克,黑巧克力120克
做法
1、黄油室温软化,加砂糖打匀后,加入糖粉打匀
2、分几次加入打散的鸡蛋液,打成均匀的油蛋糊
3、黑巧克力隔水融化,降温后倒入油蛋糊中搅拌均匀
4、筛入低粉,用橡皮刀切拌匀成面糊
5、将面糊装入裱花袋,直接在烤盘上挤出花
6、烤箱预热180度,烤约18-20分钟
面粉放鸡蛋盐温水调糊搅匀平底锅两边煎黄即可
主料:玉米,糯米粉,面粉
辅料:细白糖
做 法
1.首先准备好水磨糯米粉,水磨糯米粉和普通糯米粉相比,粉质更细腻柔滑,做汤团等中式小吃的话,用水磨粉口味更细腻更软糯更好吃些。
2.接下来准备把玉米剥成粒,这里是3-4根的量,家庭制作用1根即可。
3.糯米粉四斤,面粉半斤。家庭做:糯米粉1斤,面粉少许即可。
4.加入细白糖适量
5.加少许水和玉米粒和面,和成这样的面团即可。
6.做成一个一个的小剂子,揉成圆形。
7.电饼锅热油,等油温加热后,放入做好的小圆饼,煎至二面金黄即可摆盘出锅。
任何茶都一样,不懂茶,就选大品牌。
虽然很多人都说,大品牌性价比不高(他们说的),但相比茶农茶和玩家茶,大品牌它有自己的标准啊,而且买到假货也方便理赔。
等有一定口感和知识积累了,再去买茶农茶和小品牌茶,然后与大品牌PK,谁性价比高买谁的。
五月初五,端阳。楚人纪念屈原的日子。家乡温岭,为瓯越故地。地处海隅,风杂吴楚。插艾草、挂菖蒲剑、饮雄黄酒、吃锡饼,皆是端午必不可少的旧俗。这一天,大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把雄黄涂在小孩的耳、鼻、额头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不受蛇虫的伤害。家家户户插艾草、菖蒲于门眉,清香异常。说是为了辟邪,但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这是为了纪念对香草有特殊嗜好的三闾大夫。其实有屈原前就有了端午节。端午也叫端阳,是古越人的年节。古越人以龙为图腾,这天也是他们祭祀龙神的日子。所以,端阳节是以其神秘的原始形态首先出现在越地。五月也被越人认为是毒月,初五更是毒日,暑气上升,五毒俱出。这一日人们饮雄黄酒防蛇,熏艾草驱虫。五月初五,端阳,似乎一开始就沾染着凶顽之气。公元前3世纪,楚国灭越,派春申君治吴。楚人给吴越两地带来了最初的楚文化影响。从春申君治吴至西晋的永嘉之乱,长达五百多年,中间虽有秦汉置郡设官驻兵,但楚人在吴越仍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越地的端阳节,却因两个楚人而出现祭祀对象的转变。第一个是伍子胥,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直臣,因馋被弃,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祭奠。后来是更有名的屈原,相传屈原于汨罗江自沉,人们打捞不起他的遗体,发明了端午的遗俗:划龙舟是为了寻找屈子的尸体,将粽子扔入水中是为了让鱼虾有食可吃,不致打扰他的安宁。到东汉,江南地区还有了祭祀孝女曹娥。在楚地和吴越,农历五月初五本是个艳阳高照,天和气清的日子。但这一日的主角却不是登高的青山,放眼的绿野,也不是越人的图腾龙神,而是这块土地上纵横交错的大江大河。人们一边赛龙舟,一边向江河投献粽子祭品。于是粽子成了越地端午节重要的节日食物。但是很奇怪,家乡现在却不兴包粽子,而是在端午这天吃锡(拭)饼。锡饼是由面粉加水在平底锅中摊拭而成,皮薄如锡纸而形似圆月。吃时,只需把日常小菜卷入其中即可。在乡下,端午当天人们会互相馈送自家的锡饼,东西虽简单,但邻里间似乎争的就是个人情世故,礼尚往来。
这吃锡饼的习俗,似乎仅限于温岭所在的原古台州府辖区,还有温州北面的乐清。家乡端午吃锡饼的风俗是何时开始的?又是从何而来?这似乎有些可说,待姑妄言之。最晚至明朝的嘉靖年间,本地在端午时节还是吃粽子的。明《嘉靖太平县志》有载:“五月初五,是日民家男女皆饮菖蒲酒,插艾,为角黍相馈遗。先年或有作龙舟,使善操舟者,竞渡以争胜负,今衰焉。” 角黍就是粽子,这里没提到锡饼或与锡饼类似的食物。而在闽南一带,当地有个古老的民间传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因为那边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于是,五月初五那天,当地人就用米粉、番薯粉,调成糊,煎成一张薄饼狀,称“煎堆”。说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那天也就补好了。这种闽南端午食俗中的“煎堆”与我们这里的锡饼、麦油煎、麦饼,应多少有点关系吧。明末清初,闽浙间渔汛路线形成,闽南人开始大规模迁居浙江南部沿海地区。而闽南人与我们当地人的交流融合,对此间的风俗习惯形成影响至深,这就可能包括端午节吃锡饼的食俗。锡饼最早出现在本地文献,是在戚学标所编撰的《台州外书》:“立夏以薄饼裹肉,菜渗苦味啖之,谓之醉夏。” 戚学标为清代乾嘉时期的音韵学家,因此锡饼或类似锡饼的食物,应在两百多年前的乾嘉时期就出现了。
薄饼在玉环称锡饼,临海称麦油滋,三门称麦焦,天台称饺饼筒,薄饼的湿度略有不同。里面卷的除粉丝、肉、豆腐干、鸡蛋和一些蔬菜之外,各地在薄饼里卷的菜肴要求也略有不同。
海岛玉环的锡饼洋葱、咸菜和鱼是必不可少,洋葱取其香味,咸菜酸爽开胃,而坎门人独爱把蛏子肉卷入其中,听说是因为蛏子在闽南语谐音安,喻意为平平安安。
我是台州玉环这边的。首先要炒几个可口的小菜,茄子,茭白丝,土豆丝,米线,肉丝,带鱼,炸虾等等,锡饼皮铺开,然后放上喜欢吃的菜,卷一圈,两边收口再卷起就可以吃了
步骤/方式一
将大米和黄豆泡发,大米泡发5-6小时,黄豆泡发4-5小时,泡发后混合并磨成米浆。
步骤/方式二
磨成米浆加入油炸粉,再加入适量清水调成糊状待用。
步骤/方式三
将包菜切碎,紫菜剪碎,红萝卜和大蒜叶切碎后,加一些调味料(盐,味精)混合搅拌拌匀。出水后捏干即可,口味按自家的调整。
步骤/方式四
海蛎洗净用调味料腌好
步骤/方式五
瘦肉切薄片并用调味料腌好
步骤/方式六
蛏洗好拨好并用调味料腌好
步骤/方式七
炸海蛎是技术活,也有诀窍,比如油勺子,用完后不能洗,摖干后包起来第二年再用,不至于粘锅
步骤/方式八
倒油待油温8成高,用小勺子在瓢上均匀地涂上一层米浆,再用手抓一撮菜,肉和海蛎蛏依次最后放,多少不拘,根据自己喜好。这么多的馅,荤素齐全,包在油饼中,像不像中国式的汉堡。
步骤/方式九
一勺米浆封顶,要封密,否则容易破。
步骤/方式十
下油锅,开始的时候不要动,等凝固了再翻,这时火候不要太猛。
步骤/方式十一
两面焦黄,浮出油面,就可以出锅了
Copyright © 2024 稻香菜谱 滇ICP备2024020316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