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窝窝的馅可以用,青椒肉丁,炒好放入,也可放入咸萝卜丁,总之,根据自己的喜好
窝窝头粉350克、水适量、蒸籠
步骤:1.将窝窝头粉倒入容器中;
2.逐渐加入适量的水,边加水边搅拌成面团状;
3.继续揉面,搓成长条状;
4.将面条搓成小圆条,压扁,中间用手指按出一个凹陷,制成窝窝头;
5.将窝窝头放入蒸籠中,大火蒸10分钟即可
食材:面粉200克,酵母3克,炼乳30克,开水200克,玉米面150克,适量温水。
准备一个大碗,把玉米面倒入碗中,再把开水倒进去,用筷子不停的搅拌,一直到面粉搅拌成糊状,然后放置在一边,等到玉米糊冷却。
准备一碗温水,将酵母倒入水中,搅拌均匀,把酵母水倒入玉米面糊里面,一定要等到玉米面,再倒酵母水,如果温度太高了,那么酵母就不能够存活下来。然后往碗中加入炼乳以及面粉,搅拌均匀之后,上手揉,一直揉到面团变得光滑就可以了。
再将面团揉成长条,分成一个个小团子,在上面盖上保鲜膜,这样可以防止面团风化,外表裂开,然后把一个个小团子捏成窝窝头的形状,再放进蒸笼里面醒发上半小时左右。冬天醒发的话,可以往蒸锅里面放一些温水,增加温度和湿度。
然后冷水上锅,开大火蒸上20分钟左右,窝窝头就蒸好了,这时候不要揭盖子,再焖上5分钟左右再揭盖子,这样我们香软可口的窝窝头就做好了。
中国玉米面加工工艺,和南美原产地不同。无法让其达到面粉做的馒头在成型、韧性、松软、富有弹性的几个关键口感指标。
1、玉米粒外面的纤维层较为坚韧,即便磨碎为玉米粒,也还带很多种皮。同时玉米淀粉和小麦的不同。所以普通加工方法无法解决粘合问题。做出来也容易开裂,同时口感和很粗糙。如果不加其它增加粘性的面粉等很难做成薄饼、馒头。
2、但在玉米的原产地,各种玉米饼Taco、卷饼Burrito、玉米炸饺却是国民日常美食。Taco、Burrito,大饼夹一切,面皮柔软不会轻易松散断裂。和国内做的玉米饼子、窝窝头一掰就断,一捏就散完全不同。这些厚薄不同的玉米饼、炸饺的饺子皮在欧洲人没引入小麦之前是很少添加其它粘合食品的,但并没有开裂,口感也可以。原因是什么呢? 碱化!
其实,玉米虽然在美洲文明初期就被人类选育出来,然后经历了不同地区的选育和互相扩展传播,在美洲拥有了很多品种。而且产量巨大,在总食品量中占8、9成。包括土豆、薯类等高产作物都要比玉米的产量低,是玉米的补充。以至于在当地崇拜的神系中产生了多个玉米神的主神。在墨西哥玛雅人的神话中,人的身体就是神用玉米做成的。在古美洲黄金国度不是指的黄金而是玉米。
不过一开始为了改善口感,人们只好花费更多的时间对玉米粒进行研磨,磨的更细。即便这样也是煮粥可以了,做饼还是有一定难度。
研磨玉米做饭,都要铁杵磨成针,用磨棒而不是圆磨盘哦。所以当时负责做饭的女人,劳动量也是很大的。因为太累所以必然要想办法改良解决。
直到大约公元前300年,人们发现加工玉米时加入草木灰或石灰再煮就可以让玉米很容易加工,玉米粒的种皮会变得柔软。而且这样磨成的玉米面,清洗后再加水后可以形成有弹性的面饼饼胚,后续可以根据需要烤成厚度不同、柔软、富有弹性的玉米饼或面皮。可以包裹丰富的馅料或夹各自美食。碱化,在中美洲谷物烹饪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加工方法大大提高了玉米营养的吸收率,同时大大降低了加工用时。现代则是玉米颗磨粉时直接加入0.1%的精细研磨的石灰一起磨粉。
这一传统加工方式还造成了一次外交趣事。1978年10月当时的墨西哥总统访华,期间他带来的厨师用中国提供的玉米面做的墨西哥玉米饼总是破碎。后来才知道,是中国没有这样加精细石灰粉的习惯和方法。原料不同,无法成型。
3、碱化后玉米饼已经可以做很薄也不碎,做的很厚也有弹性,那么是不是可以做馒头了?很遗憾,虽然解决了成团和韧性,但还是不行。淀粉结构与小麦不同,所以玉米发酵工艺与小麦不同,发酵的效果并不会因为提前碱化而提升。甚至碱化和发酵还互相干扰。做出来的成品没有面粉做的馒头好。最终,玉米发酵主要还是酿酒或其它饮料。
其它时候,玉米在国内还是和美洲故乡一样做粥的时候加点碱会更好,做成的粥,糊状很好。
随着欧洲人的到来,小麦面粉也进入日常生活,除了刻意保留原始工艺做传统小吃的人,其它人做玉米饼也会加入一定的面粉,提升口感和其它特性。现在各式各样南美面食里,已经是碱化玉米与小麦一定比例的混合面粉了,也由此诞生了新的口感。
参考资料:
1、《古代玛雅生活》作者: Lynn V. Foster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王春侠 出版年: 2016-6
2、 四川统一战线,2004,(第12期) 《拉丁美洲的玉米饼》许必华
扩展:
推荐对南美小吃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Netflix美食纪录片《街头绝味:拉丁美洲 2020》全6集 中字1080P超清_哔哩哔哩_bilibili
虽然这个纪录片里美食介绍的不够细致,但这个片子可以更好的反映传统、改良的美食与当地人的生活。
2023-1-8 补充两个来源于B站的相关视频
玉米是瓦哈卡的饮食和文化支柱,复杂工序造就墨西哥玉米饼!_哔哩哔哩_bilibili
【纪录片】走进工厂 墨西哥玉米饼【1080p】【双语特效字幕】【纪录片之家科技控】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本片在介绍到做玉米饼要用玉米粒而不是玉米面,处理玉米粒时讲到就是利用碱化工艺处理玉米粒,分解和软化种皮。
步骤 1
面粉里加入少了玉米面,加酵母拌匀,加温水适量,和成光滑面团,发酵直两倍大,滚圆,搓成长条,切成大小适中的剂子,取两个剂子,一个捏扁成窝头状,一个揉圆,窝头状的内侧抹植物油把揉圆的套在里面在案板上稍做整理,按照此方法,全部这样做完,放入蒸锅,同蒸馒头方法蒸熟,关火,焖5分钟打开。打开后把窝头里面的圆形小馒头轻松剥离开就是小窝窝头了,这样做窝窝头不会塌。
步骤 2
等待发酵期间,洗菜,将牛肉,杏鲍菇,甜椒,青椒切丁,杏鲍菇焯一下,牛肉加淀粉少点生抽拌一下。热锅凉油,加入牛肉丁翻炒至变色,加葱花蒜片,一点点花椒面加生抽,加青椒甜椒,炒一下再加杏鲍菇炒,再加了一点点黑胡椒粉,加盐,出锅。摆盘。
玉米面粉适量
辅料:
白砂糖适量
步骤一
将玉米面粉过筛后倒入盆中
步骤二
将黄豆粉过筛后倒入盆中
步骤三
在盆中加入白砂糖和泡打粉,将材料混合均匀
步骤四
将温水缓缓加入盆中,与粉类混合
步骤五
揉成细致有弹性的面团,蒙上保鲜膜,松弛30分钟
步骤六
将面团搓成长条
步骤七
分割成每个约30克的剂子
步骤八
将小面团搓圆,将大拇指搓入面团中间,不断转动,塑型,使其成为中空的锥形
步骤九
在竹蒸笼上铺上蒸笼纸,将窝窝头均匀的码在蒸笼内
步骤十
锅内倒入适量清水,水蒸气上来以后,放上蒸屉,在放上竹蒸笼,大火蒸制15分钟即可
主料:玉米面225克,黄豆面70克,野菜20克
辅料:开水适量,葱2克,泡打粉2克。
做法步骤:
1、原料:玉米面、黄豆面和野菜。
2、玉米面中加入开水,用筷子搅拌均匀,玉米面形成小面疙瘩的时侯,就不要加开水了,放置降温即可。
3、野菜和葱切碎备用。
4、玉米面中加入泡打粉,加入黄豆面,加入野菜和葱,搅拌均匀。
5、取适量用手捏成一个圆型,用大拇指先戳个洞,并用两手沿面团周围整理成圆形,静置10分钟。
6、开水入锅蒸15分钟即可,取沥晾凉就可以开食了。
1、利用菜刀的后段刀刃部份切入玉米梗;2、手握着玉米轻轻往前滚动,这时右手握着菜刀会顺着玉米梗切出一圈痕迹;3、右手握着菜刀往右一歪,就可以轻松将玉米掰开。玉米切段小窍门1、玉米切段不要从中间开始切,应该从粗的那头开始。
2、不要大力的猛砍,这样容易把玉米切飞,而且玉米浆溅的哪里都是。
3、最好剥皮时留下最后一层,可防止溅浆。中等力度砍下,以能破入玉米纵面的一半深度左右为宜。
喂鸡应该选择健康的玉米,如果使用发霉玉米喂鸡,会引发肌胃炎等基本;玉米含有抗性淀粉,在小肠中是不能被消化的,喂养之前最好将玉米储存5-6周,让抗性淀粉的含量减少一些,还可以用新玉米和陈玉米混合使用,也可以减少抗性淀粉的影响;玉米和饲料一起搭配使用,食物的营养才更加全面,鸡生长得更好。
1、玉米大小
在使用玉米喂鸡时,需要注意玉米的大小,一般直接将玉米粒提供给鸡,鸡食用后无法完全的吸收玉米中的营养物质,导致鸡的下蛋率下降,所以在养鸡时最好将玉米粒通过粉碎机粉碎后提供给鸡,让鸡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
2、玉米卫生
在使用玉米喂鸡时,也需要注意玉米的卫生情况,一般玉米在存储不当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发霉、腐烂的现象,而将此类玉米提供给鸡,会导致鸡的肠胃不适或者消化不良,所以在喂养鸡时最好选择储存较好的玉米。
3、玉米比例
养鸡时单一的使用玉米,无法让鸡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所以在喂养鸡的过程中最好为鸡提供混合饲料,此时就需要注意玉米的混合比例,一般生长成熟的鸡实用的饲料中,玉米的比例最好占百分之五十,让鸡可以更好的生长。
4、喂食方法
在喂鸡时还需要选择正确的喂食方法,一般散养的鸡,可以直接将准备的玉米饲料撒在地面,让鸡啄食,而圈养的鸡,则需要将饲料添加在鸡舍装饲料的容器中。同时在养鸡时也可以为其提供适当的青菜类食物,让鸡生长的更加健壮。
新鲜玉米取玉米粒共有三步,分别如下:
第一步,首先要把玉米棒子切成小段,每段的长度不能超过刨皮刀刀刃。
第二步,把玉米棒子小段立在砧板上,一只手扶好,然后用另外一只手握住刨皮刀对准玉米粒的根部压下去,一刀下来,能够把两排玉米粒给切下来。
不过相对来说因为刨皮刀的刀刃呈现弧形,切下来的玉米粒还是有些不太完整,不要担心,这刨皮刀的作用只是打开缺口而已。
第三步,找一把比较锋利的菜刀,中式、西式、日式都可以,让刀刃与玉米轴线平行,对准玉米粒的根部轻轻切下去,切的时候不要过度用力,每一刀下去应该只切下一排玉米粒,然后稍稍转动玉米棒子,继续切下一排玉米粒,因为每刀下去只切一排,所以切下来的玉米粒粒形非常完整,切下来的玉米芯子外表也非常光滑。
Copyright © 2024 稻香菜谱 滇ICP备2024020316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