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糕和牛奶的美味组合在传统食品中非常受欢迎,今天我们将讨论如何制作一种独特的小豆凉糕配搭牛奶的配方。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食材:小豆、糯米粉、糖、水和食用色素(可选)。小豆富含营养,糯米粉则提供了粘性,糖和食用色素则增添了甜味和颜色。
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将小豆煮熟,加入糯米粉搅拌,加入适量的糖调味,然后放入锅中慢慢蒸煮。整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确保所有的食材都均匀混合在一起。
在完成制作后,我们可以用食用色素将凉糕染色,增添色彩,增加食欲。将完成的凉糕放在冰箱中冷却后,即可切成块状或片状,用牛奶作为底汤进行烹饪。
将小豆凉糕放入牛奶中煮沸,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糖或蜂蜜。这种烹饪方法可以使小豆凉糕充分吸收牛奶的香味,同时牛奶的甜味也可以中和小豆凉糕的甜腻。
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小豆凉糕制成甜品,例如将小豆凉糕切片,用糖霜或椰丝进行装饰,制成一份美味的甜品。
小豆凉糕和牛奶的组合是一道美味的传统食品,它既富含营养又美味可口。通过简单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烹饪方法,我们可以轻松地制作出一份美味的小吃或甜品。
如果你喜欢这种组合,不妨尝试一下,相信你也会爱上它的美味。
- 准备食材 -
糯米180g
蔓越莓适量(可选)
葡萄干适量(可选)
小米60g
南瓜泥40g
细砂糖5g
酸奶50g
面粉(普通面粉)20g
细砂糖5g
清水800g
- 步骤 -
1.在汤锅中倒入20g面粉(普通面粉)和800g清水。 高中低筋面粉都可以。
2.中火煮开后,关火,拌入5g细砂糖至融化。
3.盛起,彻底放凉后加入50g酸奶,搅拌均匀。
4.把酸浆分别倒到装有60g小米和180g糯米的碗中。
5.盖上保鲜膜,室温下浸泡24小时以上。 米粒经过充分浸泡,饱吸了酸浆,会散发微微的酸味。
6.把酸浆水倒掉,用流动的清水把米粒冲洗干净。
7.再把沥干的小米和糯米分别倒入模具中,加入清水,没过米粒表面。 水不需要加太多,刚好让米粒浸没即可。
8.冷水上锅,水开后大火继续蒸50分钟。
9.40g去皮南瓜切成小块。 南瓜可以增加香甜的口感,不加也没有问题,但糖的分量需要增加些。
10.冷水上锅,水开后继续大火蒸15分钟。
11.把适量蔓越莓和葡萄干切成小块。 果干可以增加风味,同时可以代替糖减少糖的使用,不加也没有问题。
12.把南瓜倒入蒸熟的小米当中,加入5g细砂糖。
13.细细捣匀。
14.把果干碎拌入蒸好的糯米中。
15.充分拌匀。
16.在方形模具的底部和四周刷上薄油,底部铺一张油纸,方便脱模。
17.舀入糯米。
18.用勺子蘸一点凉白开,把糯米抹平整。
19.同样把小米倒入,抹平表面。
20.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以上定型。
21.倒扣脱模,揭开油纸。
22.切小块,和孩子们一起享用吧~ 一次吃不完的可以密封后冰箱冷藏,三天内吃完。
用料糯米 300克清水 适量豆沙馅 350克糖球 适量巧克力豆 适量
老北京糯米凉糕的做法步骤
步骤 1
space
准备好糯米
步骤 2
space
糯米提前用水浸泡2小时,糯米加入一手指肚的水量上锅蒸25-30分钟
步骤 3
space
蒸好的糯米饭稍微晾一下
步骤 4
space
准备一个长方形保鲜盒,铺一层1厘米厚的糯米饭,在铺一层1厘米厚的豆沙馅
步骤 5
space
然后在铺一层糯米饭
步骤 6
space
在铺一层豆沙馅
步骤 7
space
最后在铺上一层糯米饭,然后撒上糖球和巧克力豆装饰
步骤 8
space
软软糯糯的老北京糯米凉糕就做好啦
步骤 9
space
晾凉后在吃口感更佳哦
步骤 10
space
一层层铺的时候一定要压实
步骤 11
space
层层分明
小豆凉糕是一道口感细腻、美味可口的传统点心。无论是夏天的时候还是其他季节,都能吃到它带来的清凉舒爽感。制作小豆凉糕的配方和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几步骤就能轻松完成。在本文中,我们将向您介绍制作小豆凉糕的详细配方和制作技巧。
现在,您已经学会了制作小豆凉糕的详细配方和制作技巧。只需几个简单的步骤,您就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出口感细腻、美味可口的小豆凉糕了。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第一、浸泡
首先将放在清水里淘干洗净,然后将其倒在清水里浸泡。
浸泡的时间视温度高低而定,夏天天热温度高,一般浸泡四个小时,冬天天冷,温度低,浸泡时间需十小时左右。
第二、搓豆昔
将浸泡好的从水中捞起,用手将浸泡过的绿豆皮搓掉,然后再将整绿豆搓成豆醋。
第三、杀沫
将搓好的豆豆昔,置放在容器中,放入热的豆油或猪油,再用手搓,经过热油搓制的豆苜发光、发亮,其目的是用经过搓制的豆豆昔膺豆糊没有泡沫。
第四、磨糊
将经过搓制的豆豆昔用小水磨磨成细豆糊。
第五、滴煎
先将鏊子烧热、擦油,然后将糊一滴一滴地滴在鏊子上,小火煎制,反复翻动,至两面煎黄为止。
1干烧小豆腐
用料:小豆腐300克、玉米油50克、子姜30克、花椒5克、干辣椒5克、豆瓣酱10克、盐10克、鸡精2克
做法:小豆腐切薄片。
清水洗净,冷水下锅煮15分钟煮好的小豆腐用冷水泡10分钟。
煮好的小豆腐用冷水泡10分钟干辣椒剪段,子姜切片。
干辣椒剪段,子姜切片。
油温5成,先下花椒和子姜爆香后放入豆瓣酱,炒出红油。
下小豆腐翻炒,放少许盐和鸡精,下干辣椒段翻炒均匀后起锅
2小豆腐金针菇汤
食材:小豆腐500克、金针菇250克、10粒枸杞子、大葱50克、小葱20克、姜20克
做法:小豆腐500克清洗干净
下20克油锅煎至两面金黄色取出备用。
把小豆腐放入砂锅内,加入300克水,最少要没过鱼身。
加入10克料酒、5克盐、20克葱段、10克姜片。
开大火加盖煮。
等开锅加入枸杞子,换小火煮20分钟。
加入金针菇。
过5分钟后即可出锅,撒入小葱末装扮,美味完成。
3红烧小豆腐
用料:
小豆腐 300克
白糖 5克
蚝油 3克
老抽 10克
盐 1克
葱花 20克
做法:把300克小豆腐,清理干净,剁成块。
热锅放20克油,加入葱10克,姜10克,蒜5克炒至变色。
加入20克红烧酱,小火把酱爆香。
放入300小豆腐
加入开水500克,放5克糖调味,放5克蚝油提鲜,放点10克老抽调色,烧开后盖上锅盖中火焖制15分钟。开盖大火收汁,放入香菜出锅。
开盖大火收汁,放入葱花20克出锅,成品完成。
食材:豆腐、鲜冬菇各50克,胡萝卜、黄瓜各20克。料酒、葱末,姜末、盐、香油、植物油各少许。
制作方法
1、豆腐洗净、压碎;鲜冬菇去蒂洗净,切小块;胡萝卜洗净,切小丁;黄瓜洗净,切末。
2、锅内放油,烧热后用葱末,姜末炝锅,随后加入豆腐碎、冬菇块、胡萝卜丁、黄瓜末煸炒透,加入料酒、盐调味,淋入香油即可。
凉糕是北京夏令时节小吃。凉糕味美香甜沙软,食之清爽可口。现在老舍茶馆还有制作。色泽酱紫,还有解毒排脓、利水消肿、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效。凉糕也是四川宜宾的一款特色小吃,其用纯大米制作的凉糕与普通大米制作的糕点截然不同,口感上鲜嫩爽口,丝丝顺滑。在炎炎夏日放下冰箱里冷藏一段时间后可谓是夏日不可或缺的解暑良药。近几年在四川、重庆、贵州、海南、浙江嘉兴等地开始风靡起来,由于其采用米浆熬制而成再配上红糖水,越来越多的女性将其作为美容养颜、生津止渴的夏日佳品。
白凉糕是中国传统的糕点之一,其特色口感和独特风味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节庆活动还是日常小吃摊,白凉糕都是备受喜爱的美食选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探索白凉糕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以及美味变种,一同领略这道古老而美味的中国糕点。
白凉糕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历史悠久。相传在唐朝时期,宫廷里的厨师就制作了一种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糕点,后来这种糕点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一道受欢迎的小吃。经过岁月的演变,白凉糕逐渐发展成了多种口味和形状的糕点。
制作白凉糕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先将大米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搅拌机将大米磨成细腻的米浆。接着将米浆倒入蒸锅中,用中火蒸煮一段时间,直到米浆凝固成糕状。蒸熟的白凉糕呈现出洁白细腻的外观,口感软糯,带有微甜的味道。
除了基本的白色米糕,白凉糕还可以添加各种配料来增添口感和口味。常见的配料包括红豆、绿豆、花生、杏仁和莲蓉等。这些配料不仅丰富了白凉糕的口感,还增添了不同的风味,让人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
除了传统的白凉糕,现代厨师们还创造了许多美味的变种糕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以下是一些最受欢迎的白凉糕变种:
这些变种糕点都以白凉糕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的配料和调味品,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口味。无论是甜食爱好者还是喜欢清淡口味的人,都能在这些变种糕点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
白凉糕点是中国传统美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糕点,更是中国人对美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白凉糕点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大米的魅力,通过添加不同的配料和调味品,丰富了口感和口味。无论是作为节庆美食还是日常小吃,白凉糕都能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如果您还没有尝试过白凉糕点,不妨找个时间品尝一下,相信它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美食惊喜!
许多孕妇都对饮食有所顾虑,特别是在怀孕初期,因为孕妇的饮食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发育。对于凉糕而言,它主要由糯米、水、糖和其他添加物制成,口感甜美且易消化。下面我们将从营养价值、食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探究凉糕是否适宜孕妇食用。
凉糕中的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对于孕妇来说,这些营养元素都是必不可少的。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而蛋白质是胎儿正常发育所必需的;纤维素则有助于预防便秘等问题。所以从营养价值上来说,凉糕对孕妇是有一定好处的。
虽然凉糕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是在食用时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总的来说,凉糕作为一道传统美食,怀孕初期适量食用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食用的品质、数量和个体反应。如果有任何不适或疑虑,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希望本文能为孕妈妈们解答疑问,最后感谢您的阅读!
Copyright © 2024 稻香菜谱 滇ICP备2024020316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