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糯米1斤,碱面5克,老黄的竹箬叶适量。
准备:
1、先将碱面用少量温水化开,然后倒入糯米中加水搅拌均匀,浸泡12小时或24小时均可。
2、竹箬叶提前处理好备用。
做法:把用碱水泡好的糯米捞出沥干,此时你会看到白白的糯米变成稍黄的颜色了。用竹箬叶把糯米包成粽子,冷水下锅煮熟再焖三四个小时就行了。
补充说明:
1、碱面就是指小苏打了,5克碱面大约就是小半汤匙的样子。碱面的用量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1斤糯米放到15克碱面的也有,关键是看你个人的口味了。
2、还有一种做法是把糯米泡好以后,捞出沥净水再放碱面拌匀,两种做法的效果其实没有多大区别。
3、正宗的广东碱水粽是老黄的竹箬叶来包制的,但其实你完全可以用其它粽叶代替。
4、喜欢吃甜味的就加糖,喜欢吃咸味的就加盐,喜欢吃清水的就别放糖和盐。
5、这是最简单的广东碱水粽的做法了,其实大家在做的时候还可以用红枣、红豆沙或肉馅作配料,从而做出各种不同风味的广东碱水粽。
广东甜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美食之一,具有浓郁的乡土味道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搭配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详细的广东甜粽子的做法和配料大全,让您也能在家里轻松制作出美味可口的甜粽子。
材料准备:
- 糯米:500克
- 红豆沙:适量
- 莲蓉:适量
- 枸杞:适量
- 干贝:适量
- 瘦肉:适量
- 粽叶:适量
- 糯米叶:适量
- 细绳:适量
步骤:
步骤一:将糯米洗净,浸泡4个小时,沥干备用。
步骤二:根据个人口味选择所需馅料。
步骤三:将粽叶洗净,用开水焯烫一下,沥干备用。
步骤四:准备一个大碗,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盐搅拌均匀。
步骤五:将糯米叶摊开,取适量的糯米放在粽叶中心,再放入所需的馅料。
步骤六:将粽叶对折,用细绳将其紧紧捆绑。
步骤七:将准备好的粽子放入蒸锅中,大火蒸煮2个小时。
步骤八:待蒸熟后,取出晾凉,即可食用或保存。
小贴士:
1. 在选择糯米时,建议选择新鲜、晶莹剔透的糯米,口感更好。
2. 馅料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搭配,可以尝试不同的馅料组合。
3. 在包粽子时,注意用力均匀,避免馅料外漏。
4. 粽子蒸煮时,火候要掌握好,避免过火或火候不足。
5. 蒸熟后的粽子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冷藏保存,随时取用。
广东甜粽子是传统的中华美食,制作起来虽然稍有繁琐,但只要掌握好制作的步骤和技巧,都能制作出口感糯软、香甜可口的粽子。家中制作出的甜粽子比市售的更加卫生健康,而且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所需馅料,更加多样化。不妨趁着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尝试在家制作一份传统的广东甜粽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广东粽子有两种粽子,一种叫绑棕就是平时在外面看得到的外面用棕叶裹着里面包糯米、咸蛋黄、红豆、卤肉的那种棕子,(这里粽子里面的馅料根据个人口感包),还有一种粽子就是潮汕那边喊的“碱棕”,这种粽子是用糯米粉、硼砂、红糖、食用碱,一起蒸出来的,当然硼砂只下一点点,碱根据下多少糯米粉的比例来下,这种粽子蒸出来也很好吃,本人就很喜欢吃这种棕子。
非常繁多,有咸粽、甜粽、豆沙粽、肉粽等。其中,咸粽是最受欢迎的一种,主要由糯米、瘦肉、咸蛋黄、香菇等食材制成,口感香糯可口。
甜粽则以糯米、红豆、花生、枣等为主要原料,味道甜美。
豆沙粽则是将豆沙馅包裹在糯米中,口感细腻。肉粽则以糯米、五花肉、香菇、笋等为主要原料,味道鲜美。无论是哪种粽子,都是广东传统美食之一,深受广东人民的喜爱。
1、粽叶洗净后泡入沸水里煮开后捞起备用,扎粽子我用的是竹壳,所以也把它一起煮一下,消消毒,再撕成线条状;
2、提前把3斤夹心肉洗净切块后沥干水分,加入6克盐,6汤匙生抽、3汤匙老抽、3汤匙料酒、2汤匙蚝油拌匀腌制过夜(气温高要进冰箱冷藏)糯米淘洗干净后沥干水分;
3、糯米倒入盆中,加入4克盐和一汤匙白糖拌匀,再把腌肉里面的酱汁倒入糯米里拌匀,不够味再加入生抽和老抽拌匀;
4、取3片粽叶叠好后折成漏斗状;
5、先加入3分之一的糯米中间加入肉;
6、再加入糯米填满;
7、把粽叶往前推,中间折成三角形状,再把粽叶沿角边包好,两边对角各自再用粽叶沿角边来回包好;
8、再用竹壳一头用牙齿咬住,来回抓紧,如图所示;
9、把粽叶修剪一下,放入大锅里,注入清水,水要浸没粽子,盖上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2小时左右,等凉透了全部捞起;
10、成品如图,香甜可口。
材料准备:糯米2000克;去皮绿豆700克;咸蛋黄20个;五花肉500克;粽叶750克(新鲜);水草绳适量;盐3小匙;花生油2大匙;酱油1大匙;五香粉1小匙;花生油1小匙。
做法如下:
1、将糯米用清水淘洗几次后放在大盘中,注入清水,水量没过糯米,浸泡20分钟。将浸泡好的糯米捞出沥干水份。将沥干水份的糯米重新放入盘中,加入3小匙盐和2大匙花生油拌匀。
2、将五花肉洗净后切小块,加入1小匙盐、1小匙五香粉,1小匙花生油、1大匙酱油拌匀。将咸蛋黄对半切开备用,去皮绿豆洗净备用。买回来的新鲜棕叶用水清洗干净,锅内放水煮开,将棕叶放进锅内煮5分钟,煮时须用筷子将棕叶完全压入水中。棕叶煮好后捞出放冷水中浸泡备用。
3、取两片棕叶,将光滑的一面向上,两片棕叶横向叠放在一起。双手拿着棕叶的两头,从棕叶的中间位置弯成漏斗状,漏斗底部是封闭的。在漏斗中放入一匙糯米,在糯米上放上适量的绿豆。
4、再绿豆上放上咸蛋黄和五花肉。再在五花肉上面放满糯米。将漏斗状棕叶多余的部分向前覆盖住糯米,压紧,两侧向下包裹“漏斗”顶部,前端纵向重叠。
5、将重叠的部分向一侧折叠并抓紧。用草绳将棕子扎紧。粽子摆放在高压锅中,注入浸没粽子的清水。大火烧开,转中火压40分钟,待高压锅气体排净后即可出锅。
1.8:2的瘦白猪肉,加胡萝卜,香菇,剃补(炸鱼干),虾米,生粉,蚝油,盐,酱油,两小片姜,剁成肉团。
2.苦瓜切成3厘米宽的圈圈,把铁勺将里面的芯。
3.将剁好的肉团塞满苦瓜圈,一个个叠放在盘子,再放进高压锅,高压锅放水没过称架,大火煮开转10分钟再关火。
4.高压锅里煮好的苦瓜水倒出来用碗盛着,炒锅大火烧开,放油,蒜末爆香,再倒入苦瓜水,加一点点生粉勾芡,再加点芝麻油,起锅淋在苦瓜粽上面,再撒点香菜……美味来了。
小窍门&温馨提示
1、猪肉要带点白肉才滑口
2、没有剃补(炸鱼干)也没关系
3、虾米也可以用鲜虾代替
4、手工剁的话,一定要剁得很细很细,我两只菜刀一起的~去菜市场绞肉的会省很多时间,但感觉没有手工剁的好吃。
5、香菇是用干的泡开哦。
食材:糯米1000克 ,芋头300克 ,猪肉300克,粽叶 、大蒜 、干辣椒 、黄豆酱 、老抽 、盐 、味精适量。
做法:
1、将粽叶浸泡在水中一天后洗干净备好。
2、糯米洗干净沥干水,加入老抽、少许盐、少许味精拌均匀。
3、芋头切粒,加入切好的大蒜,些许黄豆酱,干辣椒,少许盐,少许味精,拌均匀。
4、猪肉(五花肉最宜)切成块状,肥瘦间隔,其中拌入黄豆酱,老抽,少许盐,拌均匀。最好提前一晚拌好,较好入味。
5、开始包粽子,放上糯米后再铺上一层芋头馅儿,然后在中间放上一块肉,铺上糯米,包好。
6、包好的粽子加热水放入电压锅煮,选择按键,煮熟就可以开吃啦!
蜜枣粽子:
1.将粽叶40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煮软,捞起沥水,备用。
2.将糯米淘洗干净,沥水,备用。
3.将蜜枣装入碗内,蒸软取出,趁热去核,葡萄干洗净,沥水。
4.取3张粽叶,毛面相对,先放入1/3糯米,加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再放入2/3糯米包成三角形粽子,用绳子扎紧。
5.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约2小时,再用小火焖约3上时,即可食用。
红枣粽子绿豆鸭蛋粽:
糯米、绿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鸭蛋黄5个。将蛋黄切碎与糯米、绿豆、花生拌匀即成馅。取泡过的粽壳叶折成斗状,填入适量馅料,包好后入锅加冷水浸没粽子,煮沸1小时后,改文火煮1小时即可。
广东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粽子是深受广东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粽子有很多种类,有咸粽子、咸甜粽子、素粽子等,但是在广东传统的粽子中,甜粽子的种类相对较少。那么,广东有甜粽子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广东的粽子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外包裹着精细挑选的粽叶或者竹叶,具有米味浓郁、香气扑鼻的特点。通常,广东的粽子以咸味为主,常见的有鲜肉粽、咸蛋黄粽等,但并不是说广东没有甜粽子。
虽然甜粽子在广东的种类相对较少,但是在某些地方仍然可以找到一些美味的甜粽子。
在广东,最为常见的甜粽子就是糯米红豆粽。这种粽子选用优质糯米,搭配上红豆馅料,口感软糯,甜而不腻。有些地方还会在糯米中加入蜜枣、芝麻等配料,增加口感的层次感。糯米红豆粽不仅在端午节时出现,平时也是广东人喜爱的一款点心。
此外,广东还有一种叫做宵夜粽的甜粽子。它通常由糯米和红豆沙混合而成,入口软糯,口感丰富。宵夜粽可以作为早餐、下午茶或者晚上零食的选择,非常受广东年轻人的欢迎。
另外,广东的潮汕地区也有一种叫做糖碱粽的甜粽子。它以富有弹性的糯米为主料,外侧包裹着甘甜的黄糖和碱面。煮熟后,粽子呈现出金黄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味道。糖碱粽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左右热销,是广东潮汕地区端午节的传统美食。
在广东,甜粽子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潮汕地区和一些城市的传统手工作坊。潮汕地区的糖碱粽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美食,因此在市区的一些粽子店或者传统市场都可以找到这种甜粽子。
此外,广东的一些传统手工作坊也会制作一些特色的甜粽子。这些手工作坊一般以传统的制作工艺为基础,粽子口感独特,让人回味无穷。如果你是一个粽子爱好者,可以去这些手工作坊探寻一下,或许会找到意想不到的甜粽子。
广东是一个美食之都,拥有丰富多样的粽子文化。虽然广东的传统粽子以咸味为主,但是仍然有一些甜粽子的种类可以找到。其中,糯米红豆粽、宵夜粽和糖碱粽都是广东的特色甜粽子。如果你对粽子感兴趣,不妨尝试一下这些甜粽子,感受不同口味的美味。
Copyright © 2024 稻香菜谱 滇ICP备2024020316号-44